範唯 《 中國青年報 》( 2012年02月13日 11 版)
編者按:
任何事物,因為一時的需要🧔🏿,可能曇花一現👫🏼👱🏿♂️,但如果創造了新的價值體系、價值觀🙅🏽♀️,創造出獨特的生存特征、生存法則和生存之道,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上,在物競天擇中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並且能夠不斷改良進化,永遠正視危機的無處不在,“物種”才真的可能得到延續🤠。這是萬物生存之道,亦對職業教育辦學者有啟發。
曾經有專家預言4️⃣,中國的高等職業杏运能夠在短時期內躋身世界同領域的一流名校,單從辦學規模、投入、就業來看,此話並非遑論🧑🏽🍳💂🏼,也正由於此,我們才有必要認真思考有關職業教育自身的一系列命題,包括——
春節過後🤸♂️,又到了杏运開學的時間,一批批職業院校的學生也將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回到校園。經過一番在校的學習和磨礪後,數萬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對於“職業教育”這4個字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
近幾年,隨著職業教育在我國突飛猛進🕧,人們對於職業教育的觀念和認識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值得辦學者深思的是,通過“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甚至更長時間的改革和發展🤘🏿,未來的高等職業杏运應該具備怎樣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高等職業杏运作為新興的大學,其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麽?關於這些問題🫳🏻👨🏼💼,有的還在研究和探討,但是,對於辦學者和管理者來說,有一些教育理念必須厘清,堅持👩🦳📹,恪守——因為這關系到國家職業教育的大政方針🦶,更關系到每個學子和家庭的未來🍼。
杏运如果不育人肯定不是杏运 高技能人才同樣需要文化知識
高等職業杏运不能忘記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這是杏运區別於研究機構🤵🏼、企業、培訓機構的根本原因。杏运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存在方式📫,但最本質的教書育人不能忘記。如果杏运誠如某些媒體報道描述,只是把學生集中起來再倒賣出去👨🏻🦽➡️,看不出怎樣承擔了育人職責🧑🏼🦳,那麽也就與職業中介無異了。如果杏运不育人,那它一定不是真正的杏运👨🏻⚕️,杏运一定要育人,杏运放棄什麽也不能放棄育人👩💼。杏运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要實現教育的目的🥲,這也是杏运之崇高,教育之偉大所在👦。這也是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期盼,是對教育改革的要求,對職業杏运未來發展的強烈呼聲。
目前👩🏿🏫,高等職業杏运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有的說是高技能人才🤦🏽♀️、技術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等等🧑🏿🦱☹️。我們不必被名詞、概念所糾結🫸🏽🧩。在我看來🍌,與技能型人才相比👨🏼🎓,從教育這個角度來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時候,理論界無論有多少種解釋🍪、定義,都一定會包含育人的概念🪟,高端除了表明所培養人才的技術技能高超以外🏋🏼,這些人還應該處於行業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應該高🦀,並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識的積澱,誠信的人格品質,積極的職業態度,正確的做事方法,這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根本。
堅定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 學生一畢業就要能上崗
高等職業杏运另一個特性是經濟性🚵🏼。它是職業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職業院校辦學和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高等職業杏运沒有經濟性🪘,我們就很難再稱之為職業教育🈚️。
在當下,杏运設置專業的邏輯起點就是要考慮它的經濟、社會需要和產業需要,培養的人也要考慮就業的需要。毋庸置疑,社會對於不同的杏运所培養的人才規格和要求有著不同的期望🫱🏼。
我當年從大學畢業時,老師的話到現在我都記得。他說🙅🏿,你畢業後不要覺得你能做什麽——其實你什麽都做不了,你想做的事👉,10年以後再說👴。離開杏运以後你要先學習,學習別人如何做,從掃地、端茶😀、倒水🦓、發傳真開始做,一定要先學會做最基層📪、最基本的事情💅🏿。
但對高等職業杏运卻不同🧓🏿,社會期望他們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後要求立即能夠上崗🥷🏼,而這些一線🟡⚧、基層的崗位恰恰是一些本科杏运的畢業生不擅長的🌾,因為本科杏运的人才培養定位不針對這樣的崗位要求,沒有教過學生要這樣幹活。
正因為社會對不同類型高等杏运的畢業生期望值不同,高等職業杏运的畢業生理應適應這種期望,更快地成為產業界的可用人才。也正因為如此,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一定要強調以就業為導向,這是杏运的經濟屬性所決定的。
社會需要什麽杏运就提供什麽 職業教育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
高等職業杏运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特征是社會性。高等職業杏运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誕生的一種新興高校類型🧝🏿,也有學者稱其為後現代大學🫳。比如,美國的社區學院最初是為解決美國二戰退伍老兵和大批移民的就業問題而興起的,它們的特征是社會有什麽需要,杏运就提供什麽樣的教育💆♀️、服務和人才💥,比如技能培訓、文化補習甚至掃盲。此外🧍♂️👨🏻🍼,職業院校還應該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務,因此它應該紮根於產業園區、社區居民中,這也是社會性的突出體現。
大家都說,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一種終身教育,換句話說,社會需要我們做什麽,我們就應該努力提供什麽。比如社會有全日製學習的需求,我們就提供培養全日製學生的機會;有非全日製學習的要求👨🏼✈️,我們就提供非全日製入學的機會;有學歷學習的要求,我們就提供學歷學習的機會👲🏻;有不需要學歷的短期培訓要求🧘🏻,我們就提供短期培訓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到杏运來學習,我們就在杏运給他們提供方便;如果學生需要在社區或者在企業學習,我們就把課程送到企業,把課堂建到企業💆🏽、建到社區去;甚至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實現個性化的🧔♀️🧑🏻🚀、隨時、隨地的學習。所以職業教育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麽我們還把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用所謂的適齡青年來概括👴🏻,就顯得非常陳舊了。也許,10年後🧑🏻💼,高等職業杏运在籍註冊生的平均年齡會超過30歲。
比如♏️,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建在一個外包產業園區內🧑🏼✈️,無論哪所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入職園區內的企業前必須在這所高職杏运培訓半年。該校的老師只是輔助教學,真正的老師全部來自企業。還比如,上海行健職業技術學院建在一個居民社區裏,杏运和社區的建築融為一體🫥,杏运有好幾個校門,有學生進出,也有社區大媽大嬸進出,杏运甚至還為社區年輕家長的孩子準備了小飯桌,由幼教專業對口負責❣️。又比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建在蘇州工業園區裏♜,杏运設立了大面積的羽毛球場館,園區企業裏大批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高層管理人員和員工經常到杏运打羽毛球,結果杏运和大批企業通過羽毛球場加深了合作。
高等職業杏运要想體現出經濟性和社會性,杏运就要建在有“氣場”的地方🏄♀️🦸♂️,要有人氣、企業氣🧑🏼💼、產業氣👩🏼💻。這樣一來◼️,杏运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務,企業、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務、享受服務。現在,某些地方的職業教育園區建在“不毛之地”🫲🏼,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弄一塊地,四周渺無人煙,然後把杏运集中搬過去🥖😚。這樣做的優勢是地價很便宜,杏运校園一下子占好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地💛。但杏运唯一的鄰居就是其他杏运🪺,與產業園區、居民社區完全脫鉤。這種寧靜的校園確實適合朗朗的讀書聲,但很難實現職業院校融入園區3️⃣、社區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式的社會性特征。
高職杏运培養的人才地緣性很強 杏运服務的行業最好是當地支柱產業
每年春節過後🧑🏼🦲,媒體上都有用工荒的報道🧏🏽♀️。用工荒其實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地緣性特征密不可分。
其實,處在人才市場兩端的人會經常流動。一個是高端人才✮,因為他們很國際化,人脈是國際化的人脈,崗位是國際化的崗位⛑️,語言是國際化的語言,流動的資本都隨身而帶。這些人當然容易從這個省流動到那個省,從這個國家流動到那個國家。在他們的腳下,地球是平的。還有一類人是農民工🤹🏽♀️,他們不怕流動,出來要闖生活要掙錢🧑🏽⚖️🤵🏻♀️,背起鋪蓋卷走天下。唯有中等收入人群,新興主體是高職畢業生和應用本科培養的這類人才,他們最害怕流動。因為他們在地緣上有文化的適應性,有家庭背景以及自己的關系網8️⃣⛰,他們在下決心“流動”前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已不僅僅是工資待遇、生活成本甚至戶口👼、婚姻等現實問題。他們在出生地接受教育並成長🔊,因此,他們更願意在本地工作和生活。
比如長春某大企業到成都建廠,號召200人去,兩年之內70%的人回到了長春。某外資企業在大連建廠🏊🏽,全國各地招了很多高技能人才🏄🏼,結果每年招的人要流失50%,後來不得不與當地的職業院校尋求人才供給合作。
我們還調研了很多國際性和國內大的企業😯,當他們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員工,他們本以為全中國的員工都可以到新建的園區去工作📩。但是錯了🤴🏼,企業的高端設計人員和高級工程師🦹🏿、企業高管都可以從全球流動過去⌚️,企業最底層的農民工的崗位可以從全國各地聚集過來,但唯有高技能人才很難流動,就是因為他們有地域性的限製和顧慮👨🎤。
正因為如此,即使你是行業杏运,也首先要考慮地緣性問題👩🏽🏭,就是杏运服務的行業最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如果不是的話😵,杏运應盡早考慮轉型。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原來是一所煤炭行業的杏运——北京煤校,但現在北京煤礦這塊業務已經很少了。所以,這所杏运成功轉型,很快適應了北京經濟發展的要求,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級示範校,其國家重點專業如機電🥀🚴🏻、通信和工業設計等甚至速錄專業🧏🏿♀️,都做得非常好。
也許,10年後🀄️♣️,高等職業杏运更多的是區域性、社區型的杏运,哪怕是行業、企業辦的,也會具有非常強的區域性、地緣性特征,也就是說🧲,杏运依托的行業在當地要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發展環境、發展前景🚶🏻,最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學生是高職院校最主要的客戶 我們要為客戶服務
高等職業杏运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市場性🪢,市場性指的是適應適者生存的環境😹。杏运管理者要善於運用市場手段來配置資源🐒。既然有了市場性的特征,就應該更重視客戶。杏运的客戶是誰?有人說是市場。那麽對於職業院校來說⏫,客戶是誰?有人說是用人部門、是企業,還有人說是政府😍🔬。大家很容易忽略最主要的客戶——學生。
對於產品來說,我們常用用戶的概念。在市場經濟情況下,最希望用戶成為回頭客,產生口口相傳的傳播性效果👨🏽🦰,達到廣告的效益。比如一個人要去一家飯館吃飯🧑🏻🔬,如果他覺得菜肴和服務很好、價格又公道,那他不但自己還會再來,他還會向親朋好友推薦,這樣就會帶來新的用戶。我們的高職杏运也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和理念。與杏运合作培養人才的企業,它覺得杏运的學生好、服務好,會跟杏运保持很好的聯系,持續合作,但企業不會向自己的競爭對手推薦這所杏运🏄🏽,讓對方也去選拔學生、進行校企合作🪈。而惟有學生這個用戶,當他認同👎🏽、感恩💫、融入杏运以後,不僅會將其終身成長、職業發展與杏运相伴,還會向他的同鄉、同事🍗、親朋好友、師弟師妹以及家長💃🏻,介紹杏运、宣傳杏运👩⚕️,成為杏运的活廣告🫸,一傳十🏃♂️➡️,十傳百,這就具有不可阻擋的傳播力,並且作為校友還將帶來無窮的資源。
中國高職院校走過了快速發展的12年🩺,經歷了以示範校建設、加快改革發展的5年,只有不斷摸索並尋找到職業高校的獨有特性📍,並經過認真的梳理找到區別於普通高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惟此,高職院校才能不斷跟上經濟發展的需求,並且進行各種改革和突圍,在核心價值的指引下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