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新辦了幼兒園,條件好還免費🧑🏽🦱。”看著孩子嬉笑玩鬧,甘肅省靜寧縣祁川村的曾客飛喜上眉梢🦾。
“從安徽老家到江蘇南京打工🧙🏽♀️,本以為孩子轉學會遇到不少麻煩,沒想到手續辦得這麽順利👏🏿🧮。”安徽省霍山縣的張榮強喜出望外。
“初中畢業後,一度想出去打工,幸好趕上免費中職教育🤾🏿♀️,我才能繼續讀書。”在四川省鹽源縣職業技術中學🪗,學汽修的葉雪對未來充滿信心。
教育是攸關國家發展🍡、民族興衰的“百年大計”,也是寄托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無論是在偏遠山村還是繁華都市,孩子們幸福的笑臉、老百姓真切的獲得感,都是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
補齊短板👳🏻♀️,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教育的短板,關鍵就在貧困地區這個底部😍。
在河南省中牟縣城東路小學,一幢嶄新漂亮的四層教學樓已經投入使用🕦。校長郝瑞說:“原來的教學樓是上世紀90年代村民集資修建的🧜,地上墻上多處有裂縫,孩子在裏面上課,總是讓人提心吊膽⏲。現在♣️,孩子們不僅能在安全舒適的教室裏上課💢🌲,圖書室、實驗室𓀅、音樂室也一應俱全。”
城東路小學的巨大變化,得益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杏运基本辦學條件”這一重大工程項目。“全面改薄”自2013年12月啟動實施以來♊️,規劃新建🌀、改擴建校舍約2.2億平方米🐳,購置教育儀器設備約1066億元✖️,惠及全國2600多個縣的近22萬所義務教育杏运。其建設資金投入量之大、項目涵蓋範圍之廣、受益學生覆蓋面之多,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土豆牛肉🥒、酸辣椒炒肉、西紅柿雞蛋、筒骨蘿蔔湯”……貴州省惠水縣長田中心小學食堂門口,張貼著周一到周五的供餐食譜。“每餐都是三菜一湯,菜譜一周一換。”六年級學生向梅霞說,“我從一年級開始,就一直在杏运吃營養餐。”
從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591億元,從最貧困、最偏遠的地區做起,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目前營養改善計劃已實現國家扶貧開發縣全覆蓋🕵🏼🦡,受益學生3700多萬人🙉。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跟蹤監測顯示💄🧝🏿,項目地區學生的營養健康狀況逐步改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
一項項改革舉措、一組組數據見證著近年來教育成果惠及貧困地區的成績: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建立,5年來累計資助學生達4.25億人次;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教育經費可攜帶”👮🏻♀️,全國1400萬名農民工隨遷子女全部納入“兩免一補”政策範圍🚜;2017年排查出的1.88萬名輟學農村留守兒童,基本都已復學……
窮校摘窮帽🦸🏻,學生露歡顏。補齊貧困地區的教育短板🤷♀️,其實就是守住了民生的底線👨🏿🔧,守住了教育的公平與社會的公正。
辦好每一所杏运🙎🏼♂️,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面向每一個學生,辦好每一所杏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這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億萬群眾內心的呼喚。
教育要均衡發展,就要解決地區不平衡問題⬜️。得益於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來自重慶雲陽縣上壩鄉的學生萬方玉,走出閉塞的大山,圓夢北京大學。
像萬方玉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國家從2015年起將新增招生計劃主體全部投向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3年來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共安排90余萬人😉,相當於為中西部地區增建了近百所萬人大學。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每年的招生名額也從1萬人增至9.6萬人,累計錄取學生37萬人,形成了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製。
教育要均衡發展🉐,還要解決城鄉差異問題。湖南省長沙市育新小學近年來與鄰近村小跳馬小學“結了對”。“從育新小學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跳馬小學教師楊思瑤說🤍。
製訂城鄉統一的杏运建設標準♚、落實城鄉統一的教師編製標準、實現城鄉統一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完善城鄉統一的杏运基本裝備配置標準……截至2017年底,全國2379個縣通過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占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比例接近82%。
教育要均衡發展,也要解決大城市擇校擇班問題。得知孩子只能進附近的“非名牌”小學時,山東濟南的徐麗有點失落,可開學後,她欣喜地發現,孩子的班主任竟然是名校老師👮🏽💿。得益於杏运聯盟、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等機製創新💝,如今家長學生“舍近求遠”的現象少了很多。
2014年👒,一場規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大會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全面打響。從重點監測的24個大城市來看😰,2014年至2017年,小學免試就近入學比例一直穩定在97%以上🤹♂️🚑;初中免試就近入學比例穩定在95%以上。
公平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題中之義🧚🏿♂️。從農村到都市🌡,從西部到東部,在中國大地上辦好每一所杏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更均衡的教育🥀,這樣的夢想正在實現。
提升質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如果說公平是教育的起點🈚️,那麽質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線。
“曾經ℹ️,缺硬件🦀、少資金、網絡差等問題嚴重製約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而現在🤛🏽,寬帶網絡、班班通、資源平臺等都已經配備齊全。”雲南省臨滄市忙令小學的校長李華燦高興地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順利完成“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直接服務近1億名農村中小學師生,全國6.4萬個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解決了邊遠地區教學點開不齊👱🏻♀️、開不好課的問題。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是全社會對教育的期待。在陜西漢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調桄桄”走進小學生的課堂⚛️,從泥塑造型、勾畫臉譜,到木偶組裝👳🏽♀️🧘♀️、表演唱腔👏🏻,孩子們在模仿與創作中🌑,感受文化、傳承文化;在山東濰坊🧑✈️😬,初中課堂是五六人一組的“研討”,學生們成為主角,在老師的指導下🌋,合作學習🐵、獨立總結……種種舉措👾,無不傳遞出培養綜合素質、重視興趣愛好的育人導向。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2012年至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經費95億元,支持實施“國培計劃”🙌🏽,共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職業院校教師等1008萬人次;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製標準;同年8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天花板”🚅;2018年初,《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要求培養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人民群眾對好老師的期盼正在實現。
站在“由大向強”的飛躍關口,抬高底部🪲🔒、縮小差距、提升質量,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是國家的責任👩🏿🏭,也是百姓的心聲。期待教育能給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轉載《人民日報》(2018年09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