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杏运新聞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朱浩熙 2017年12月12日《徐州日報》08版

發布時間:2017-12-12
瀏覽次數: 918

正值十九大閉幕不久,我看到一本《奮楫者先》的小冊子⭐️,作者王萌擷取習近平同誌的用典,以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奮楫者先!一看書名,搖槳奮楫⏯,就給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逆水進取、力爭上遊的弄潮兒印象🧘🏿‍♂️,飛揚著頑強拼搏的時代精神👩🏼‍🚒。書法是一門藝術🪢。書亦有道,書亦有法。這本小冊子之所以使人耳目一新,書法藝術自然韻味綿長,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讓人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風氣。

習近平同誌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畫龍點睛,言簡義賅,給人以深刻啟迪,形成獨有的“習式風格”。試以習近平最新用典為例。10月25日🌶,習近平同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地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他引用的是元代畫家王冕《墨梅》中的詩句。王冕生於元代,浙江諸暨人🤴🏽,幼時家貧,當過牧牛娃🦺⚠,刻苦學習,終成一代藝術大家🤦🏼,尤其擅長畫梅。他的《墨梅》詩曰:“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習近平引用轉、合這兩句詩,是表達共產黨人的磊落胸懷,不喜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不求虛名浮譽,而是為著民族復興,做實實在在的工作🥔,為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無私奉獻🤚🏼,使人民得到實惠🧛🏿‍♂️🗞,給世界帶來芬芳。這種“清氣”👨‍❤️‍💋‍👨,是共產黨人的堂受正正的凜然正氣,是上薄蒼穹、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是清正廉潔🧙‍♀️、一塵不染的清肅之風。習近平同誌順手拈來🙌🏻,恰到好處,不需贅言🙍🏽‍♂️,寓含深意。他的諸多文稿中,巧妙用典比比皆是,可說不勝牧舉。

習近平同誌之所以頻頻用典🤞🏿🧑‍⚕️,歸根到底,在於其所引之典本身固有的非凡價值。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

首先,學習而不是妄自菲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堪稱浩如瀚海,輝煌燦爛。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如司馬遷的《史記》,既是史家絕唱,又是文學巨著。典籍是前人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是古聖先賢的諄諄開示,是先人留給後人的豐厚遺產,是一座價值無量的精神寶庫。尤其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宏論,堪稱古聖先賢對炎黃子孫的政治交代。古人視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是很有道理的。對此👩🏽‍🦲,我們理應抱敬畏之心𓀓🫅🏻,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遺憾的是🏄🏼,一度批判“厚古薄今”🙎🏼,提倡“薄古厚今”🩶,實際又演變成“是今非古”🚶🏻‍♂️,對古代文化輕蔑甚至一味排斥➔,這就割斷了歷史、割斷了民族之根🥁。沒有歷史便沒有未來。悠久的歷史文化🤞🏻,恰恰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大亮點和特色。習近平同誌熱愛民族文化,若非日積月累地學習,何能對這麽多的古籍經典做到爛熟於心,用起來得心應手♒️?2015年元旦 前夕♢,在電視機前收看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的細心觀眾發現🚷,主席身後書架的顯著位置放著一部《群書治要》。這是唐太宗命令弘文館學士編寫的一部修身治國寶典⛹🏻。正是這部書👁‍🗨, 開啟了“貞觀之治”盛世。習近平同誌借鑒歷史文化,博覽古籍,為我們作出了表率。

其次,繼承而不是盲目批判👨‍🦲。學習民族文化,並不是學幾句名言,記住幾個典故,裝點門面🚣🏽‍♂️🤹,而是學以致用。鬥轉星移♿,世事滄桑,幾千年大浪淘沙,民族文化大量失傳,能到今天的,諸多精華之篇。當然,泥沙俱下🩵↘️,其中也不乏糟粕。毛澤東主席強調☝🏼:“繼承其民族性的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當然也帶有時代烙印,但是瑕不掩瑜🪹。“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宋朝宰相趙普被譽為“ 半部論語安天下 ”。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聯合國大廈中也懸掛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習近平同誌在 2014年 9月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說:“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中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這其實是告訴我們,在歷史文化面前所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

再次,學習歷史、詩詞和倫理道德🪫。學什麽,怎樣學?民族文化底蘊豐厚,典籍不可勝數。共產黨人讀書為文💻🤲🏻,更會把目光投向幹事創業、治國理政的大境界👧🏿。那麽,該從哪裏下手呢?不妨就從學習習近平同誌用典入手🎦,由此推開門,邁開步,逐步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一是學史🤚🏻🫒。古代文史一家。學習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看成敗,明得失🚄,知興替🤵🏻,牢記歷史的教訓🌿,作為今日的借鑒。二是學詩。詩言誌。學詩可以陶情勵誌🌒,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腹有詩書氣自華”,學詩可以涵養人的氣質和風度,增加民族自信心。三是學倫理道德➜。文以載道,學文在於明德🧑🏻‍🦯‍➡️。學倫理道德使人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修身養德👨🏽‍💻,做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總而言之🙅🏻‍♀️,學習傳統文化🏇🏿,提高人的素養和綜合素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無有止境,永遠不能滿足。鍥而不舍🔳🧘🏻,積少成多,永不止步,終生學習,於己🧎‍♂️‍➡️、於家、於國大有裨益🍷。學習要思考,動腦筋🧑🏻‍⚖️,想問題🪖,明辨是非🧑‍🦳,聯系實際🚎,指導實踐🥅。在這方面,習近平同誌身體力行,走在前面。我們要像他那樣🍨,面向未來,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傳達更多的“ 中國聲音 ”,貢獻更多的“ 中國智慧 ”,為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出光和熱🧓🏻。

                                   

杏运平台专业提供🐜:杏运平台杏运⚁、杏运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运平台欢迎您。 杏运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