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譜寫頌歌
——汽車與機電工程系輔導員風采錄
汽車與機電工程系現有輔導員7名,均為中共黨員🍉,平均年齡52歲。其中6名為專任輔導員♏️,1名為兼職輔導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他們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為主🎲、嚴格管理👱🏼♂️,用心服務”三位一體大愛學生管理教育機製融入心中,化作行動,用愛心譜寫出了一曲一曲頌歌。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汽車與機電工程系輔導員,有4名退休返聘中杏运長🏃🏻➡️。他們不僅有著較為豐富的學生教育管理經驗,懂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深刻內涵👯,而且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養成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行為習慣。他們面對新的管理教育對象📜,一方面轉變思想觀念,放下原來中杏运長的“架子”,學習高職管理教育新理論、新知識💂🏼🙋🏿♀️、新理念,努力使自己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行家裏手⛹🏽♂️。張春光老師說:“高職學生與中學生相比有許多不同點,我們必須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情況,才能體現‘學高為師’。”另一個方面♛🤌🏼,他們以杏运創始👷🏼♂️、創辦人傳承下來的精神為動力,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用激情🎏、愛心、責任心👶🏼,為學生樹立榜樣。宋琳老師說🎠:“老師是學生的楷模👩🏿🚀,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他們不僅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每一年新生入學時的軍訓,他們的身影與學生同在🧚🏿♀️;每一次學生上課,他們先於學生到教室;每一次學生活動,他們出謀劃策👨🏿🌾,親臨現場指導🐵;每一次學生外出實習,他們全過程監護🤩,確保安全;每一個夜晚他們到學生宿舍去看看在位學生情況🦵🏻;每一次學生假期返校🎅🏽🔯,他們在杏运等候,熱情地歡迎學生歸來🤴。
謹記“四個貼近”做學生領路人
“貼近學生⛷、貼近教師、貼近課堂😊、貼近宿舍”不僅是汽車與機電工程系輔導員一貫堅持的工作理念,更是養成了一種工作習慣。
在他們看來,主動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了解學生的能力素質🥬、個人特長🤾🏼、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家庭主要成員,以及學生到校後的目標追求、行為方式👧🏼、思想狀況🧑⚕️👍🏽,掌握學生思想變化和行動規律,不斷探索學生管理教育新方法🤍🥫,改進學生管理教育方式,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管➡️、因材施教、因材使用,是輔導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輔導員中雖然大多已經年過半百,但是由於他們經常與學生噓寒問暖,對每個學生的名字如數家珍🏃♂️➡️,張口即來。他們主動與任課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協助老師督促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他們主動向任課老師介紹本班學生的特點,詳細告知少數學習困難學生的情況🧁,給老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提供依據。他們深入教室檢查學生到課情況🧏🏽*️⃣,主動配合老師抓好課堂管理🧏,為老師營造一個優良的教學教育環境🫸。他們自覺遵守杏运輔導員住校製度🙆♀️,與學生吃住在一起🎋👩🔧,每晚到學生宿舍查看學生情況,手機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確保在第一時間學生能找到他們。
正是由於汽車與機電工程系的輔導員🧏🏿♀️,長期堅持“四貼近”的工作法則🚶♀️➡️⛔️,對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方式,以及重點工作對象了如指掌,使得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及時做到位,起到了學生領路人的作用,也使得他們成了學生的良師益友。
用愛溫暖學生滋潤學生心田
汽車與機電工程系的學生男女比例差距較大👩🦯,男生約占90%,女生約占10%🐨。男生相對於女生來說🤹🏼,遇事易沖動🏌🏻♂️,遇到矛盾好動怒。但是他們不畏難🏌🏻♀️、不退縮、不遺棄💂♀️🚵🏽♂️,以真誠之心,真愛之心讓學生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他們有一句話口頭禪:“他(她)們是孩子👰🏼♂️,我們是他(她)們的家長,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她)們,讓他(她)們感受到真愛。”
張春光老師在該系輔導員中年齡最大,他對學生看得比自己家人還重要🍾。在他所帶過的班級中有兩位坐輪椅的殘疾學生——呂抗硬、譚軍委。他不僅自己給這兩名殘疾的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愛🙅🏽♂️,而且為了方便他倆的學習、生活,組織成立了同學關愛小組🧑🧒🧒,給兩名殘疾學生以家的溫暖🐝。在張老師的關愛下♎️,他倆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學業🐦🔥,而且先後獲得勵誌獎學金🧑🏽✈️、優秀學生等榮譽。呂抗硬畢業後成功地走上了自主創業的發展道路🙋🏼📌。當他回想起在校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時🍝🍡,滿懷深情地說🧑🚀😕:“我真的非常感謝張老師、同學們🏖,以及杏运領導和老師一路上的關愛與幫助。”在他人生最重要的時刻🥞,讓他感受了杏运老師和同學的愛👶🏻🔓,也使得他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的信心🦹🏼⏫。另外🧑🏻,2014年5月張春光老師的老伴突發腦溢血住院,這是正值100多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實習後返校,他為了100多名即將畢業的學生完成最後階段的學業👩🏽🔧🫱🏼,張老師只在老伴動手術的當天請假半天,讓學生感動不已,紛紛表示畢業離校時,絕不給杏运、老師添麻煩。
王立新老師由於家離杏运較遠,時常一個月不回家,和學生吃住在一起。有一次當王老師發現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在冬天來臨的時因為沒錢買被子,打算就用一床席子、一條夏被硬抗過冬天時,他立刻轉身回到自己的宿舍🩰,把自己床上的褥子🧑🏿🔧、墊子🙇🏼、被子抽出來送到學生手裏🕞,並告訴學生說🛳:“千萬別凍著,有什麽困難跟老師說,老師一定為你想法解決。”王老師到杏运當輔導員以來,他先後為家庭貧困學生贈送兩床褥子、一張席子👩🔬、三床被子🧛🏽♀️,以及水壺、臉盆等物品若幹,讓學生感受到了王老師猶如學生的父親一般💅🏽。學生們說:“王老師猶如自己的長輩,把我們當作他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
馬振寶老師努力把學生宿舍打造成一個溫暖的小家庭,相互關愛,團結互助,讓學生有家的感覺,不讓一個學生因同學間的矛盾而輟學。當個別學生有輟學念頭時,他不僅自己苦口婆心的開導勸化他🪮,而且動員班幹部和同宿舍的同學做思想工作,用自己的真情和同學的友情感化學生。2013年,一名學生因家庭變故,無力支付上學的費用無奈要離開杏运時✦,馬老師自掏腰包資助學生🧚♂️,並迅速上報杏运有關部門🔠,反映學生情況🍘,為他申請貧困救助,聯系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經濟困難,用真愛打動了學生🥣👨🏻🎤,放棄了輟學的念頭。
宋琳老師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有一個俗稱:“宋媽媽”。“宋媽媽”這個俗稱,不僅在於她以自己的楷模行動為學生做出了好榜樣,更在於她對每一個學生心細如麻,像媽媽一樣體貼入微。寒來暑往🍐,她用瘦弱的身驅為學生忙前忙後,對學生有問必答,對學生的事放在心裏,從不遺忘。她每天晚上堅持到宿舍查看學生就寢情況,提醒學生不要凍著,當心著涼🦻🏿。當學生出現病痛時🌒,宋老師總是給予他(她)們媽媽般的溫暖,陪著去醫院看醫生,囑咐他(她)們按時打針吃藥👩🏻🎓↖️,還給他(她)們熬粥🏹,關愛備至🧝🏼。對於家庭貧困的學生,宋老師總是為他(她)們四處找勤工助學崗位🎓,給予他(她)們生活上的資助等等👰🏻♂️。
張明富老師除了平時對學生以父親般的關愛外🥷🏽,更關心學生是否真的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為了能使學生畢業後盡快就業👩🏼🔬,他對學生畢業前的實習倍加關註。在學生實習前👮🏼🏋🏿♀️,他深入班級🤵🏻👩🏽🍼、親臨宿舍,逐一告知學生在實習期間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在學生實習時,他不僅親自送學生到實習單位,交代註意事項🎅,而且在學生實習期間,為了了解學生實習情況🤸🏽♂️,解決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他奔走於杏运和實習單位🛌🏽,經常看望學生👌🏻,為學生鼓勁打氣🏊🏿,讓學生通過實習真正能學到一技之長𓀂,一技之能🧹👩🏻💻,為學生畢業後盡快就業打下技能基礎。
愛的傳遞愛的頌歌
汽車與機電工程系輔導員隊伍的組成雖然時常變化🫂,但他們對學生的真愛不變🧚🏼,一直傳遞著“愛”的能量,演奏出了一曲一曲愛的頌歌🏄。
2007至今有5名輔導員分別獲得“江蘇省優秀輔導員”稱號;2011年6月🧔🏿♂️👯♂️,系黨支部被評為江蘇省“2010年高校‘最佳黨日活動’優勝獎”;2011年7月系黨支部被評為徐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9月被評為徐州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2次被評為徐州市“五四紅旗團支部”。同時🛶,先後7名輔導員16次被評為院軍訓先進指導員🌏;1名輔導員2次被評為軍訓先進指導員標兵;3名輔導員7次被評為院招生工作先進個人;5名輔導員9次被評為院就業工作先進個人等。另外,系6次被評為就業先進單位⟹;5次被評為軍訓先進營稱號;學生工作論文5次獲得省優秀學生工作論文成果獎🌇;1次獲徐州市論文成果獎。
更讓人高興的是該系所帶的班級🔳,4次榮獲“江蘇省先進班集體”稱號🦖;19名學生先後榮獲江蘇省和徐州市“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稱號。(華國民王敏)